县教育局:推进教师减负工作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来源:惠安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09-04 19:00

“春季开学以来,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明显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县城一位中学教师道出非教育教学负担减轻带来的正向变化。

这些变化,得益于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将社会事务进校园加重师生负担作为年度点题整治项目,目标为切实减轻中小学和师生家长的非教育负担,杜绝辖区各学校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校园还给学校、时间还给教师。惠安县教育局直面问题、果断行动,创新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为打造宁静和谐校园环境筑起“安全保障”。

一、“有底气”——对不合理的非教学任务说“不”

县教育局对“进校园”事务实施清单化管理,在精简进校园事务上敢于较真碰硬、毫不含糊,坚持“凡进必审、从严把关、精简整合”的原则,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惠安县中小学校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清单的通知》,重申从严把关进校园事务,未经教育部门审批同意的社会性事务不得进入校园;不得在校园内举办要求停课出人出场地举办的非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分派或强制要求师生安装与教学无关的APP,以及开展线上点赞投票、评论关注、答题测评、问卷调查等活动;减轻师生到校外开展执勤、卫生、治安等活动;对于检查考核的材料,尽量实现电子化等。

通过对照上级文件逐一清点,对不合理的进校园社会事务坚决说“不”,极大减少进校园的活动事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相对以前来说,要求填报的各类台账、统计表格明显减少,也不再有各种推广下载、点赞评论的指标要求。”一位中学班主任表示,县教育局对师生减负工作不仅思想上重视,而且行动上坚决。现在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精力钻研教育教学工作,在家校关系上也更加和谐融洽。

二、“严把关”——落实“四个凡是”的工作原则

2024年5月,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惠安县整治社会事务加重中小学师生负担问题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工作方案》,要求各部门有开展涵盖学校师生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需统一报送并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减少教师学生非必要的、不合理的、与学习无关的任务负担。落实泉州市教育局的“四个凡是”(凡是不在清单内、凡是与教育教学无关、凡是会正常影响教育教学事务、凡是会加重师生负担)工作原则,确保不在清单的活动项目“止步校门”。由教育部门统一工作要求和标准,防止出现数据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随意布置,干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并对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县城某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张老师感叹,过去每到学期末,他总是被各种社会事务压得喘不过气,填表、评比、检查接踵而至,教学时间常被挤占。而如今,随着县教育局推进教师减负工作的深入,这样的压力正在明显减少。

三、“见成效”——校长专心治校教师静心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成为让孩子享受教育的地方,成为老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的“春天”需要辛勤耕种,学校减负势在必行,且要常态长效。

县教育局把教育管理当作一份事业和责任,努力为学校营造宁静和谐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朝着这一方向,各项减负措施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更得到了学校的一致好评。“县教育局采取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有效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减负松绑,学校一定会在教育教学管理和育人工作上下更大力气,努力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惠安县城某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作,千万学生背后有千万家庭。接下来,惠安县教育局将继续实施和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对需进入校园的社会事务坚持从严审批和把关,把无关的社会事务挡在校园之外,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校长安心治校、专心办学,让老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责任编辑:周旋洁】

版权所有 中共惠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惠安县监察委员会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6028878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029号

邮箱:haxjwxj@163.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