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城镇仙景李氏:却金奉公御倭保民 清白家风佳话永传
来源:惠安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4-06 09:50

祖徽烨烨兮,永昭于世;宗风浩浩兮,激励后昆。

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有一处由李恺李慎乡贤祠(清白家仙景李氏宗祠)、三世冏卿第(李慎故居)、同胞经魁坊(科第联芳坊)三座相连的明代建筑群。

这里流传着仙景李氏五百多年家风薪火相传的故事,记载着李恺、李慎等后裔子孙秉承先祖清白家风,清白做人、清白做事的史话。

图为李恺李慎乡贤祠内的石牌构件

秉承祖训 却金留芳 

明永乐年间,宋太师李邴裔孙李应祯从晋江石湖移居惠安,肇启惠安仙景李氏一支。传至四世孙李经,其子李恺、李慎先后于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人均秉承先祖李邴清白家风,操行端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在履职地和故乡均声誉清佳,为后世子孙奉为典范。

李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司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副使等职。

彼时的番禺,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李恺为了杜绝各界官员借封仓清货之机,勒索外商,决定改由外商自行报税,“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停泊时间,又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外商非常感激,有一位泰国商人众筹了一百两白银,想送给他,李恺坚决不受。外商无奈之下,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洁。得到批准后,外商便在番禺的演武场筑亭,起名“却金亭”,而后还建牌坊、立碑、挂匾。

如今,位于广东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和却金亭碑,已成为东莞的知名地标之一。

图为孩子们在李恺、李慎乡贤祠听长辈讲述先贤家风故事

清白高洁 御倭保民 

李慎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琼州知州、广西按察司副使、辽东宛马寺卿等。在多地任内,他为政公正廉明,施恩于民,安民抚夷。

他因为官严正,得罪权臣严嵩,严嵩怀恨在心,故意将他推荐到动乱的辽东任职。李慎慨然上任后,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振作军威,上疏边境八点要务,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巩固军事,治乱安民。明世宗念其功勋,赐李慎祖、父“三世冏卿”。

李恺、李慎去职赋归后,持续百多年的倭患尚未平息,东南沿海屡遭剽掠。惠安崇武、小岞、峰尾等地,因位处海滨,明初已筑有城墙防御,而县治尚未筑城。提督军务巡抚都御史王忬莅闽,倡议惠安县治筑城防倭。

李恺、李慎兄弟俩极力赞同,并带头捐献所积蓄的薪俸,又捐出家中宅地,且积极参与城墙施工,寒暑不避。惠安县城终于有了城墙。

四年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数千人,剽掠福州、福清、莆田后,直逼惠安县城。当时,县城百姓不满千家,人心惶惶,“恸声震天”。李氏兄弟见此情况,毅然挺身而出,组织乡勇,誓死守城。倭寇攻城,李恺不避矢石,登城督战,倭寇久攻不下,无奈逃离。

李恺、李慎兄弟俩举资助筑惠安城,冒死组织乡勇抗倭,保全了惠安城及城里的百姓。后人为其建保障亭、竖功德碑,祀于乡贤祠。

【责任编辑:周旋洁】

版权所有 中共惠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惠安县监察委员会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6028878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029号

邮箱:haxjwxj@163.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