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信,字君允,号石岩,惠安城西渚(屿)尾(今紫山镇仕尾村)人,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举人、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进士,历官南(南京)行人、行人司左司副、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金华太守、石阡知府、四川臬副,终广西按察司副使。万历十八年(1590)去世。
科第世家 家学深厚
郑一信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先祖郑希闵,五代梁开平年间进士。郑希闵之孙郑褎,北宋咸平年间进士,学问渊博,文章也写得漂漂亮亮,被蔡襄称为“欧阳詹第二”。郑褎之子郑方,孙子郑前,亦皆为北宋进士,故有“祖孙父子连登第”、“一门五代四进士”美誉。祖父郑琛,嘉靖初年以贡生身份授浙江嵊县训导,后升为广东佛山三水县教谕。科第世家出身的郑一信,生而颖敏,自小又勤奋好学,且颇有报负,立志学有所成,匡世济民。
仕尾郑氏家庙全景(张锦宣 摄)
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郑一信不仅以第二名(亚元)的优异成绩中举,还与从弟郑一濂同榜、同登。这一科举壮举,在当时的闽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史料载,喜讯传来,“以家学正传,魁乙卯多士,声振闽中”。
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郑一信经过京城殿试,终于蟾宫折桂,以三甲第104名(本科录取二甲77人,三甲314人)的优异成绩,荣登范应期榜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仕尾郑氏人才辈出(张锦宣 摄)
勤政惠民 政绩斐然
郑一信为官历程中,最值得称道的方面,乃是勤于政事,体恤黎民百姓疾苦,为之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因此博得士民广泛赞誉。最为突出者,乃是在浙江金华府和贵州石阡郡任职期间的所作所为。隆庆五年(1571),郑一信因政绩突出,由刑部郎中升任金华太守,成为金华府最高行政长官。在金华太守任上,针对彼时金华民风强悍、官盗勾结为非作歹等不良习气,郑一信不畏权贵,明察暗访,严申法纪,整治魁首,大大地整饬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并将铲除土豪劣绅和扫黑除恶缴获的大量不义之财,返还给属下的县邑作为办公经费,为公家节省费用。因为政干练、秉公执法,老百姓都歌颂他是“神明”太守,明南京国子监祭酒陆可教称郑一信的清正严明,即使与汉景帝时的天下第一循吏、蜀郡守文翁相比都不逊色。
“宗忠简公祠”是为了纪念宋代抗金英雄宗泽而建,郑一信任金华太守时曾进行重建。
万历三年(1575),郑一信从金华调至贵州石阡郡,仍任知府。石阡是古夜郎的苗族地区,社会治安复杂混乱。郑一信迁调石阡郡知府后,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在采用治理金华的方式方法予以整饬的同时,辅以宽大处理,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关注民生疾苦,为发展生产,立“劝农亭”,倡导发展农业,教百姓种植农作物;实施“赏勤惩惰,薄赋轻徭”的政策,让老百姓丰衣足食;降低赋税、减轻劳役;开放市场,让百姓重返集市……
在他治下,石阡政通人和,百业俱兴。郑一信离任后,石阡士民感其恩德,于城南修建遗爱祠(生祠),并把他雕塑成像,入祠供奉。
奉法循理 执法不阿
万历八年(1580),郑一信从石阡转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分掌全省刑事考查核验及查验弹劾事务。郑一信身兼七道刑狱文书,虽文案堆积如山,却处理得既无积压,又不草率枉法。特别是整顿军伍,清丈田亩,以及对茶马互市上的贸易、运输等诸大政事,经过他的督察、审定,做到陈旧的弊病都能得到清除,旧貌换新颜。
郑一信在裁汰冗员,整饬吏治过程中,淘汰并惩治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因而,“自诸曹掾史以下,咸重足敛迹,不敢以身试法”,令这些贪官污吏,个个惶惶不可终日。于是,这些人便四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诽谤,对郑一信进行恶意中伤和疯狂报复。
任四川按察使副使两年之后,饱受贪官污吏等不法之徒的诽谤中伤的郑一信,又一次被朝廷改调,迁任广西按察司副使(又称分巡道道台),“分巡右江”。郑一信虽屡遭中伤打击,但难改清廉耿直的秉性。有一次,时掌地方大权的下官,曾下令查报剿除匪盗所获俘虏及首级的功次,意欲夸大其事,以显耀自己的“功绩”,向上邀功请赏。郑一信在查核时,因坚持不肯其弄虚作假得罪了上司,被罗织罪名诬告弹劾。郑一信毅然请求致仕,带着万分惆怅的心情,返归仕尾故里。
万历贵州通志卷关于郑一信的记载
家宅授书 播善乡里
“景莲楼”牌匾,传为郑一信所住居所的匾额 (张九强 摄)
“劾归”后,郑一信于惠安城西仕尾故里,筑别墅一幢,过起闲逸的晚年生活。为垂廉洁风徽,别墅名取“景莲楼”,寓意“其景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郑一信不仅是位政声颇著的官吏,而且是位播善乡里的缙绅。他每日除翻阅其所购置的大量书籍外,还召集许多乡贤、诸生,利用自己的庭院,为他们讲学,授书,播撒学识,受到家乡人们的崇敬。
其时,从弟郑一濂因在广西思恩军民府任知府同知期间,也已罢官返归故里。兄弟俩曾“乙卯同登”,如今,解绶归田,又命运相似,因此常安闲自在地漫步于山水之间,寄情遣怀,写诗作赋,互相吟唱,自得其乐。
明五部尚书黄克缵为郑一濂撰写的墓志铭(张九强 摄)
郑一信、郑一濂为从兄弟,为人平和谦恭,从不分尊卑贵贱,百姓有求时,无不尽力帮助,“叩之有司”,为民请命。而“大播恩信”之后,则“杜门断请谢”,其崇高品德,深受家乡父老乡亲的崇敬和爱戴。
紫山镇一片瓦寺,郑一信与戴一俊等故人曾在此觞咏啸歌
郑一信生前著作甚丰,据志书载,有《尚书口讲》二卷,《书钞》二卷,《纪怀杂咏》二卷,《杂文》二卷,《庭训》二卷等曾行于世,留传下来的诗作有七言律诗《夜坐有怀》、《遣闷》、绝句七言《秋月停杯》、《除夕》、《从军词》等。我们不妨读一首他的《遣闷》:
湖海二毛书剑收,惯看人世坐消忧。
权门炙手翻罗雀,蔀屋生尘爽画楼。
秋水空涵万象影,晴天不碍片云浮。
百年心事谁堪语,明月清风老一邱。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郑一信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尽管在仕途生涯中,屡遭谗言中伤、报复打击,甚至于最后被“劾归”,但他依然是心胸坦荡,问心无愧,坚信自己的一生是“晴天不碍片云浮”!
黄塘溪碧波荡漾 庄清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