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1440年-1513年),字邦献,号朴叟,又号心斋,泉州惠安辋川镇人,历任揭阳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工部郎中、湖广太和宫提督、四川左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等,后裔称“大参公”、“参政公”。卒于明正德八年癸酉(注:1513年)十月十四日,享寿七十有四,卒后入祀广东揭阳名宦祠,惠邑乡贤祠、名宦祠。
勤恳从政 清慎自守
陈睿在成化乙未年(1475)考上进士,从此踏入仕途。明成化十五年(1479),陈睿出任广东揭阳知县,他“持法坚定,不可挠以私”,《陈揭志》卷五《宦迹》记:“清慎有守,民咸爱之。升主事。入名宦”。在揭阳任满将去,潮阳萧与成撰《送揭阳令陈心斋考绩序》,备为称许。他又明成化十八年(1482),陈睿调京都任户部主事,督察两浙及太仓粮食,以“老成练达”著称,深得皇帝信任。
弘治乙卯年(1495),陈睿调任湖广太和宫提督,兼分兵驻守荆南道。专门考校八宫、二观道士德行,及总管太和宫香钱之事。总管太和宫兼领兵驻守荆南道,这在陈睿之前从没先例,是个肥缺,他在荆南六年多,为官清正廉明,不枉不贪,深受荆南当地百姓爱戴,后调兵征剿刬平王有功,以清白、措办有方而升俸禄一级。(张岳著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睿在荆南最久以清白著闻。)
事亲至孝 宫鼓游乡
“正月十八游灯牌,人客无请自己来。”这句俗语流传于惠安县辋川镇侯卿陈氏,说的是侯卿陈氏独特的闹元宵习俗。这个习俗相传是明朝皇帝御赐的,御赐宫鼓就与陈睿有关。
相传成化年间,陈睿调京都任户部主事期间,“七日权君”(注:身披龙袍以皇帝替身上五台山七日)代帝上五台山进香还愿,为皇太后求医问药,太后因此得治康安。次年元宵节,成化皇帝举行特别隆重闹元宵游花灯活动。当晚宪宗皇帝微服上街观赏,途经陈睿府第时,见府门大开,灯火通明。他进门查看,竟发现陈睿在灯火辉煌的堂中独自掉泪。询问之下知道,陈睿是因为思念家中老母而落泪,宪宗皇帝被陈睿孝德感动,御赐其享有“宫鼓游乡”之荣耀。因御赐宫亭、鼓亭,故称“御赐宫鼓游乡”,也称“正月十八游大鼓”。
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侯卿都会举办“宫鼓游乡”民俗文化活动,以展示古之先贤科举功名灯牌为主要形式,在侯卿范围内巡游,其主旨是为弘扬孝德,激励学子积极进取、报效祖国。2008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请泉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诗书传家,立身报国
弘治十四年(注:1501年),陈睿因得罪权贵樊瑩,告老还乡。告老还乡后,他在家乡后坑修祖祠,篆修族谱。出资让大兄、二兄在祖祠两侧各建一座三进三开间住宅。他所住的府邸诰封“方伯第”。时任惠邑知县王希旦奉诏在惠邑北门内为其立坊彰表,坊名“少方伯坊”。
陈睿在家乡以儒者自居,为人矜严,恭谨温顺,没有一点当官架子,如非公事,从不到县衙去,他在府邸“方伯第”创建“龙盘社学”,居家教导子孙学业,正德二年(注:1507)长孙陈炜、次孙陈煌、季孙陈煇同登林文俊榜举人(陈煇登副榜第一名)。陈炜任上石知州、陈煌任云南曲靖知府、陈煇任翁源知县。这就是明代轰动朝野,流传至今的“侯卿三知”来历。官吏上事于朝,嘉靖皇帝下旨赐建“三牧坊”给予三兄弟表彰。“龙盘社学”至清代时改为“良盘社学”。1934年,其裔孙十九路军团副陈桂元把团部设于“藩宪第”,又在“方伯第”创设“眉山小学”,解放后改名“更新学校”,并设有初、高中部。1981年后更名“更新小学”至今。
陈睿为官清正廉明,清慎有守,以孝德感皇恩而得的御赐“宫鼓游乡”以及游乡时创立的“诗书传家,立身报国”家风,在府邸“方伯第”首创“龙盘社学”,传承500年来培养了无数功成名就学子。不但成就明、清两朝泉郡望族,也为后世树立典范,后世子孙有“知州知府知县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门五进士,二世八登科”等美誉,诰竖“三牧坊”、“乐善好施”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