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孝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于国人的血脉中,渗透到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骨髓里,对孕育良好的家风、民风、政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孝崇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弘扬孝廉文化,就是要培育良好家风,涵养政德清风,根植社会正能量,而刘玉水先生就是我镇弘扬孝廉文化的典型代表。
刘玉水(1893-1972年)
刘玉水先生,惠安东岭镇荷山村人,民国11年(1922年)返乡,将村中私塾改办为荷山学校。因靠月薪节衣缩食办学,时常经费不继,不得不向陈嘉庚求援。受陈嘉庚没钱难以办学的教诲,发誓:“荷校不成,至死不休”。遂筹资1万元叻币,在商场上打拼。从此,他脚踏实地发展实业,为兴学做准备。于1946年独资在家乡创建荷山小学,1950年再次独资创建荷山中学,并负责一切办学经费,1952年先后在荷山周围邻近乡里,兴建六所小学,分别为净峰小学、延寿小学、东岭小学、潘湖小学、西埔小学、湖埭头小学,连同荷山小学,形成规模宏大的荷山学村。至1965年,先后投入逾百万元人民币,建筑各校校舍2.3万平方米,建设荷山中学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并捐赠大量图书、仪器。此外,并曾捐资赞助华侨大学建设。
刘玉水致富不忘助学,情系家乡教育,为改善家乡教育慷慨解囊,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对社会的承诺。
工作勤奋 能力卓越
刘玉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东岭镇东房村人。家庭贫苦,兄弟姐妹8人,玉水居二。早年家境贫困,12岁即随父旅居集美。其时,山后村塾师辜宇庙,因谋生无路,投奔乡亲刘玛生(刘玉水的父亲)。辜见玉水生性聪颖,便主动充当业余教师,教他学得一些文化。
民国元年(1912年),玉水19岁。刘玛生的好友陈水印从南洋回来,到裁缝店探望玛生,见玉水眉清目秀,聪明活泼,遂提议带玉水去南洋,一切费用由他负责。12月底,玛生带玉水回家,与妻子商议去南洋之事,并在亲友资助下,草草为玉水完婚,娶净峰西丘村邱团为妻。春节过后,玉水随陈水印往新加坡,在陈所经营的布店里当店员。每月净得工资10元,以后逐步增资到15至20元,他都悉数寄回家中。有一天,陈嘉庚到布店找老乡,见玉水年轻勤快精明,他坦率地对水印说:“我‘牵成’总会比你‘牵成’好。”便将玉水要到自己的公司工作。
(左边为刘玉水先生,中间为陈嘉庚先生)
从此,玉水就一直在嘉庚先生身边任职,初当店员,后来被派往暹罗(泰国)分公司任谦益橡胶公司高级职员。由于他品德良好、工作勤奋、认真细致、能力卓越,很受陈嘉庚器重,不久即被委任为该公司经理。
月薪办学 回馈乡亲
1922年7月,29岁的刘玉水返乡探亲。回家途中,看见近村港沟有七八个孩子在嬉戏,走近一看,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在抓“土溜”,个个衣衫褴褛,有的还赤身露体站在没膝的泥水里,拉着破鱼网,往浅水里赶鱼,也有用米筛子在前边挡鱼,用戽斗舀鱼。遂想了解一下祠堂私塾办学情况。
第二天一早,玉水到祠堂埔一转,眼看祠堂大门果然关闭着,从门缝往里瞄,厅堂上有桌椅,却不见有人,甚为冷落。他料想也许是停办了。早饭后他又来祠堂,祠堂大门开着,十来个孩子正在门边墙角比纸牌,赌车马炮,也大都是衣不蔽体的,不时叫喊争执起来,追逐扭打。玉水径直进了大门,不见有人,又上了大厅,从厢房走出塾师刘赞周。玉水问道:“赞周伯,这塾馆还在办吗?”
“停办好几年啦,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就停办了。民国提倡新学,村里启贤提头要办,可是办新学,没校舍,也没教师,讲是讲了好几年,没钱哪办得起来!只有几个大孩子来跟我学古文,也是时来时停。我就不时来开个门,泡茶,有兴趣来的,选几篇给他们讲讲。”
“村里孩子没处读书都变野了。” 玉水叹道。
“何止变野,简直顽劣异常!”赞周指着大门边的孩子说,“这些小的怕家里管教,一早就躲到这里赌牌。这还只是赌牌玩闹而已,那些大的,有的在本村甚至到邻村偷鸡摸狗,这几年都出了不少大事啦!”
交谈过程中,赞周极力赞同效仿集美利用旧祠堂办学。玉水心想,赞周伯赞成办新学就好了,办新学得先选校长,我且去拜访启贤叔看看如何。于是告了辞,往东头启贤家走来。正好启贤在家,听玉水提旧祠堂办小学的事,喜出望外,极表赞成,并愿意筹办。于是两人约定到祠堂与赞周面商具体事宜,决定立即改塾馆为小学。玉水表示,办学经费由他负责。
刘玉水想在家乡办新学已经有好多年了。早先回乡探亲时,就想寻觅个开阔的新校址。村东北荷仔山那片荒地已引起他的注意,他决定将来就在此地辟址建校。眼下马上办学只能因陋就简,利旧用废了。但校名要定为“荷山学校”。这校名也为启贤与赞周所赞成。他再提议“慎毅”为校训(参照集美校训“诚毅”),意为,慎以立身,毅以处事。也表示务必把学校办好,坚持到底。两人共推刘启贤为首任校长,实行筹办。
玉水先生回暹罗前后,一连二十多天,刘启贤着人把祠堂清理干净,约莫150平方米,用白灰水刷了柱子和墙体,铺上地砖。中厅改为礼堂,挂上孙中山先生像。两厢作为教室,暂时摆上各式桌面、长条椅。学校除留国学课外,还聘请外地教员教算术和自然常识等新课程。来报名的不只五刘各村,邻村别姓家长也带孩子来报名。入学这天,学生一百多人,把两边教室挤得满满的,启贤当即决定按年龄分程度,改为复式四个班。正式上课以后,开辟了操场,又组织军乐队和篮球队,一所私立初级小学就这样在1922年秋季办起来了。
实业兴学 终建荷校
刘玉水靠自己当职员的月薪提供荷山小学办学经费是必须节衣缩食的。而要长期支撑,虽屡次标会告贷,仍难以为继,学校不免时办时停。一年年终放假,尚拖欠教师薪金,玉水只好向陈嘉庚求援。
陈嘉庚对玉水艰难兴学精神大加赞赏,略微思考后说:“你应该还记得那年,我倡办南洋华侨中学,公开筹集资金,对你们讲过:世上无难事,办事靠的就是责任和毅力。吾人做公益义务,是不能等富有了才来做的。如果要等到自己富有了才来做,那就可能一生也做不成。国家发展靠教育,何况今天,我们要救亡图存,更不可不重视教育!”这给玉水一个重要启迪:必须像陈老先生那样,以实业作办学的后盾。他立下誓言:“荷校不成,至死不休。”以此七字作座右铭,不时警策自己。
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仍积重难返。刘玉水判断:世界经济尽管风云变幻,但风雨过后,必有阳光;眼下胶业低潮,总有回升之日。能否操持得当,在此一举!他决定在槟城独自创业!遂以一万元叻币购买橡胶,成立启成公司于万山海墘街,经营橡胶买卖。不久谢裕美几位乡亲来投资入股,便在淡水港成立大成公司,到北马和中马购置大片橡胶园,建立规模宏大的熏制厂,迅速扩大胶业市场,获得大量附加值,资产迅速扩大。谢裕美等乡亲获利后各自转营别业,玉水便独自经营大成胶业公司。
果如所料,这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橡胶价格随之不断回升,1934年以后,更直线上升,大成胶业公司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935年以后,刘玉水又与大胶商李光前合作,把实业发展至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卜干汝和巴东等地,其商务遍布马来亚北部、新加坡北部以及马六甲海峡之间,获取更大利润。
刘玉水成为新加坡、马来亚有名的胶业巨子之后,被推选为槟城胶业公会主席及惠安公会主席。又因为他是阅书报社和光华日报主要股东和董事,也都被推选为主要负责人,成为槟城华人杰出的侨领。
刘玉水凭着实业发展作后盾,源源不断地为荷山小学提供办学经费,于1946年派同乡刘春泉回到家乡惠安县东岭乡五刘村,兴建荷山小学校舍,在已经踏勘过的荷山上,选好坐向,定点规划。第二年,派次子德芳和挚友董炳煌回国兴建荷山小学校舍,德芳主持建校事务,炳煌负责施工。荷山小学建起来后,紧接着刘玉水又筹办中学,聘请陈村牧兼任荷山中学董事长,负责规划办校一应事宜。聘请刘清源为首任校长及四位专职教员,利用小学校舍及教师,招收了第一届初中新生120人。不久,刘玉水又采纳了刘清源校长辜清祥教导的建议,增拨大笔款项,在荷山学校附近乡村,再兴建六所小学。这就是东岭小学、净峰小学、延寿小学、潘湖小学、燎原小学和西埔小学,计9000平方米。1952年2月,正当建校繁忙时,刘玉水委派谢良顺回国,专门主持建校事务。当年秋季,六所小学建成即招生上课。周边几公里内的农渔民子女也能就近入学,并为荷山中学源源不断培植生源。学生只交与公办校一样的学杂费,贫困生还可以减免学费,实现了让穷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
玉水先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耗资达数百万元。1984年省政府为表彰先生热心教育事业,特授予金质安章一枚、乐育英才奖匾一面。
家教有方 薪火相传
刘玉水先生家教有方,教育子孙,要心系祖国、家乡,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逝世后,其子刘德芳先生继承父志,扩建荷中,增添教育设备,在家乡为村民挖水井和解决村民及中学的电灯照明。短短几年间,就捐资达百余万元。刘德芳先生病逝后,其子刘永世先生继承先祖及其父的遗志,为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刘春江牵头,与原大成公司的刘氏侨亲刘金沙、刘春泉、刘长水以及刘玉水嫡孙刘永世等继续奔忙于南洋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中学捐资建成勤奋楼、前进楼、园丁楼一二三幢、学生公寓以及彭城小学,重建荷山小学和西埔小学的教学楼,较大地充实了校舍与设备。并成立了刘玉水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荷山各校中小学生。
2005年,刘永世接下薪火,荷山学校继续取得侨胞的资助。2006年成立了以刘永世为董事长,包括侨胞、侨眷、校友及社会贤达的第三届董事会,在短期内筹集了不少教育基金,社会捐资兴学,蔚然成风。2010年74届、78届高中毕业生重建了民主楼和大成楼,连同多媒体教室等,几年来又建新楼舍七幢,配备了各项设施,使荷山中学的软硬件教学设施臻于完善。
刘永世先生致力于兴学。198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为刘永世先生颁发“乐育英才”奖匾和金质奖章,2011年被授予“泉州市捐赠公益事业功勋奖”牌匾、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为先祖事业,在其子(第四代)大学毕业后,刘永世先生特地将他带回祖国,参观其先祖业绩,并做好接班的准备。刘玉水先生一家祖孙三代,为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我省是个典型的楷模。
(76届校友代表捐赠刘玉水先生全身铜像)
荷山中学师生不忘刘玉水先生的校训,坚持依法治校,素质立校,科技兴校,特色强校,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改革,并借鉴国内外诸多学校的经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福建省教育厅正式行文,把荷山中学作为实验性、示范性、有特色的华侨重点中学,是泉州市12所重点中学之一,2009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正式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六十多年来,荷山中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达四万多人。他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足迹历及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