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康朗:一身正气清廉的铁汉
2019-12-03 09:45:46    来源:惠安县螺阳镇

  康朗(1508-1574年),字用晦,号磐峰,惠安前康铺坑柄村人(今螺阳镇五音村),明嘉靖乙未进士,先授刑部主事,为官清正,执法无私,以“铁汉康夫子”声震朝右,其后授官至佥都御史,安抚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以卓越的政治才干为国治边,平息了很多回汉争端,深得回民爱戴。后升副都御史,因不同严嵩及爪牙同流合污,终遭排挤,放归故里。康朗在坎坷不平的仕途中,“严正如包孝肃,忠诚如司马光”,不愧为一代名官。时人以康磐峰之号,同御史张岳净峰,尚书黄光升葵峰,并称为“明代三峰”。

  少年

  惠安县志载:康朗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时,资质聪颖,文采出众。七岁入私塾读书,过眼不忘。八岁就能挥笔写一对联:“破屋无遮头,时见风云际会;家贫虽彻骨,亦有经史良图。”联文不胫而走,轰动全县,许多官宦文士都异口同声称赞康朗是才子。

  康朗十六岁时,与其弟到崧洋山筑室为斋,兄弟俩在幽静的书斋里,博览群书,刻苦攻读。经常以山景树木为题,作诗写文。并在书斋写一对联:“懒筑垣墙,恐天地笑人迂拘;大开门户,放山川入我胸怀。”

  崧洋山

崧洋山位于螺阳镇五音村,康朗幼时于此山筑室读书

  康朗诗文集

  《惠安县志》记载:康朗“文思琦奇雄伟,不亚遵严(王慎中),其五七言诗,有王孟之致”。《清溉文献》评论他“四十岁以前,思以程(灏)朱(熹)学盖生平,四十岁以后,乃以韩(琦)范(仲庵)终上世”。著作有《中丞诗集》十卷,《中丞文集》十卷,《止戈成略》八卷,《海内诗文抄》十二卷,《温陵文献》十六卷,俱已散佚,仅惠安县志尚存部分诗文。

康朗诗集部分摘录

大桐江上

流凘迎客棹,客意似惊奔。

鲁仲将临海,魏牟正恋君。

水烟寒堕鸟,山火夜烧云。

因忆文身者,何时更避纷。

初秋浔洲行台夜坐

洲上青山水上城,城中四面尽滩声,

高斋宿处空江色,归雁下时见月明。

瘴地逢秋青草合,沧波入夜白云生。

何人独起故园思,惆怅西陵岭外情。

仕 途

  十年寒窗,终于金榜题名。康朗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辛卯科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中乙未进士。

  康朗走上仕途,秉性刚直,廉洁奉公,羡金不受,政德浮著。初在刑事主事时,依法复审武定候郭勋下狱,正直不阿,执法如山。耿直的声誉震动当时朝右。

  旋即,在康朗迁升朗中,提拔为浙江佥事时(明代按察使下设佥事,以分领各道),浙江有一富豪王金箔,犯了死罪,宰相夏言经过浙江,王金箔的亲属贿赂夏言替其减轻罪责。夏言凭借其权力欲为王解脱,康朗坚持要御史将王金箔按律处死,因而触怒了夏言。浙江人民称赞他为“铁汉康夫子”!

  康朗升广西参议时,分守柳庆,巡抚属邑,蛮寇来犯,他坚决主张发炮击之,寇果然逃遁。接着,因督饷军粮和擒获蛮寇有功,嘉靖皇帝旨令嘉奖。广西南宁的民众,掘地得到一个马伏波时期铸造的金洪钟,呈献给康朗,康朗虽知这是一件无价之宝,然而,廉洁奉公的康朗并没有接受。

  庚戌(1555年)晋京入贺,适逢俺答汗叛乱,攻古北口,掠通州,进逼京师。嘉靖皇帝旨令有才望的藩臣防守都门,康朗应诏固守第一险要的西城。太宰李古冲推荐朗很有才华,朝廷应该重用。但康朗这时却因丁外忧,守制归家。

  奔父丧,服除后,起补山西参议,并擢升为山东副使,备兵曹濮,设计擒获剧盗刘千斤、傅碧玉、沈现三等。有一次,流贼突然进逼曹州城,列阵二十里。这时朗勒兵冒矢石,将士及官吏都奋起死战,把贼寇斩获无遗。当时捷报传到京城,朝廷赏赐了白金、文绮(丝织品)。

  严嵩的爪牙赵文华,奉令巡视设防的军旅,所到的地方,官吏都要奉承送礼,唯独康朗鄙视其人,只写一封空函,表示欢迎。赵恼羞成怒,气的七窍生烟,但深知康朗廉洁奉公,政德浮著,只好无可奈何地“怒目叱去”,朗却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转江西左参政,擢升为按察使时,管理财政的官员进献盈余库银黄金二千两,康朗谢绝,不取分毫,存入府库。

  严嵩原籍江西分宜人,私壑难填,他企图用大片田地建造私人住宅。江西按抚唯唯诺诺,不敢违忤,唯独康朗不畏权势,坚决反对。当地群众有“康夫子,石圣人”之谣。

  调到河南,晋升佥都御史,巡抚勋阳(湖北辖)、汉中(陕西辖),回民和汉族邑民争端构忿,县衙欲对回民进行追捕,回民逃入山谷,啸聚数千人。陕西制军陈檄兵备进剿,要朗会兵,朗复信力陈宜抚不宜剿,但却没有被采纳。结果,剿而无效。后来,只得派朗前去安抚。朗主张“只要归顺,不咎既往”。回民看见康朗,罗拜加额说“这位勋阳都爷,是仁信有声,不会欺骗我们”。从而接受招抚。此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始得安宁。但陕西制军恨朗不进军协剿,妒其招抚成功,由此种下挤朗心肠。

  最后,朗升任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贵州,兼督抚湖北、川东等地。陕西督军等妒忌、怀恨朗,想排挤朗,严嵩奸党说朗久官宜去,于是朗遂请求解绶归里。

  康朗辞官还乡以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办村校、发动村民挖潭开井、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还躬亲参加生产劳动,村民对康朗十分崇敬和爱戴。其后,盛御史向朝廷举荐,说康朗“严正如包孝肃,忠诚如司马君实”,勘以重用。隆庆初年(1567年),福建按抚六次交章推荐,但朗却不肯出任。

  万历二年(1574年),康朗奉诏进京。是年十一月,于福州途中病逝。康朗病逝后,明皇赐国葬。墓葬在仙游县枫亭南岭下锦屏山,1989年11月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惠安康氏后裔聚集到其祖坟扫墓,寄托对先祖哀思。

康朗家庙

  康朗家庙座落于惠安县五音康柄村,明万历年间建造,清及民国年间两次重修过。现存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重新修茸。康朗家庙1987年12月列为惠安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朗家庙重修记

编辑:周旋洁
  版权所有 中共惠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惠安县监察委员会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6028878号-1]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