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张勇:武宦世家 忠勇报国
来源:崇武镇 发布时间:2019-11-28 16:00

  崇武古城南门关帝庙北侧,有座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功大夫府第”,民间称“张府”。张府是一座建筑群,坐东面西,自北向南三座大厝,一字摆开,中间一座大厝,阔五开间,纵深前三落大厝,一直延伸到南门街。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156间,气势雄伟。“张府”中座大厝大门前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念祖宗远诒德荫;愿孙子善守家规。”这幅对联体现了张勇念祖追宗、崇德尚善的良好家规家风。中厝大门上悬挂着一块“武宦世家”匾额,透过这块匾额我们可以了解世代张府人的恢宏武绩。

武功大夫张勇府第

  张勇的先祖张亮,明初永乐十五年(1417)授任崇武千户所副千户。作为军籍户,张亮及子孙世代都以戍守疆城、护国卫民、抵御倭患为己任,表现出忠于国家、英勇战斗的精神。

  张亮的儿子张义“征沙寇”有功,张亮升任正千户。二世祖张镇世袭崇武所千户。隆庆三年(1569)四月,倭寇大举侵犯崇武。总兵戚继光运筹帷幄指挥作战,都指挥官欧阳枢水陆两路并进,在大岞海面合围剿灭倭寇,获得大胜。战斗中,张亮的曾孙张辅京跟随欧阳枢勇敢杀敌,擒斩真倭一名。战后,巡按官将张辅京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为张辅京记功,让其掌管“福字二千三号”战船。同时,准许隔代承袭千户官职。

  到了清代,张亮的后裔出了个“武功大夫”——张勇。张勇原名张浩亭,“勇”是乾隆皇帝赐给他的“字”。张勇少时操舟捕鱼,长大当兵,由行伍拔授金门镇标千总。雍正己酉,以熟练水务挑往天津教习旗营水师。乾隆丁巳年,授南澳守备,调澎湖、厦门前营守备,后又历任闽安左营游击、铜山营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乾隆十七年二月,他被授任台湾水师副将。乾隆十九年(1754)皇帝召见他,授任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后又调任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崇武镇志》记述,乾隆二十六年(1761),皇帝下江南,曾向张勇询问水师情况,得到赏识,要授他为直隶正定镇总兵官,可是被内阁官员阻止。不久,张勇即以“母老”力请终养。

  张勇任职期间,政绩突出,朝廷封他为“武功大夫”(正二品),他的父、祖父、曾祖父都赠“武功大夫”。关于张勇的故事很多,流传甚广。台湾歌仔戏《政德歌》特为张勇而编演。走进“武功大夫”张勇府第山门,便可看到嵌入照墙的“圣旨”牌,右边还竖着一方记载张勇事迹的《行功碑》大石碑。

《行功碑》大石碑

 

体恤民情 泽惠两岸

  张勇不仅治军严谨,而且心系民生,为闽台两地的民众办了许多好事,深受两岸民众爱戴。

  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时,彼时台湾船只停泊厦门港,须卸货接受关防检查后方能上岸,台湾的书生渡海来参加乡试也要在此受“验照”(即查验身份证明)。张勇任职期间,台湾应试的士子日见增多,海关人员掌握“验照”权力,乘机敲诈勒索,台湾士子虽然深受其害,却敢怒不敢言。张勇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毅然废除了这项由来已久的陋规,大大方便台湾商人和士子,台湾士子非常感激,“台士诣署树旗志德。”

   乾隆十六年(1751)春,厦门闹饥荒,死了很多人,当时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他十分同情饥民,便会同厦门水师道台长官白瀛,奏请上级同意借给军粮,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人。借军粮赈济饥民,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一不小心不仅会被问罪,还可能因此丧命,张勇不顾个人生死,毅然为民请命。事后“厦门人讴思,立碑追颂恩德。每遇公诞辰,辄于碑前演剧庆祝”。

在任台湾水师副将期间,张勇严格治军,“严禁兵丁坏廉耻,不准三五窥邻里”,严禁士兵携带兵器外出,滋事扰民,因此,军民关系融洽,深得台湾百姓拥护。当时南北洋海盗猖獗,为害海上商船,张勇亲率水师出海巡逻,缉捕海盗,还台海安宁,台湾百姓非常感动,作《德政歌》颂扬他。在他调离台湾时,台湾百姓“如失慈父母”,成群结队到他府衙致谢告别。

孝悌尊亲  清廉流芳

  张勇毕生奉行忠勇报国、清正廉明,也对子孙后裔报以同样的寄望。建张府时,他在中座大厝大门前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念祖宗远诒德荫;愿孙子善守家规。”他希望子孙坚守的家规,浓缩在他为子孙选定的字辈谱里:“沵维思为邦,家修建国干,祖宗饴谋远,子孙世泽长”,希望子孙忠贞报国、勤俭持家。

  张勇元配龚夫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举止端正性情温顺。看到婆婆治家端严,认真地督导一家男女老少,龚夫人勤修妇道,家庭事务,样样争着做,在妯娌中带好头,做好样。张勇的父亲“尤以孝友”闻名乡里,母亲体贴公婆,和忍宜家。一家人团结和谐,相互间没有丝毫猜疑和顾忌,无人敢存私心占用一尺布一斗粟。一家人几十年共同生活在一起,亲密无间。

  张勇自从投笔从戎,驱驰四方,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全靠龚夫人为他内助。她担当起服侍婆婆的责任,不因丈夫的显贵而改变节俭的生活习惯,每日勤劳地织作布帛,没有闲暇的时间。她赞成丈夫兴利除弊,做有益于社会和民众的事。张勇去世后,子孙繁衍、家计浩大。龚夫人以康宁寿考综合管理,使得家庭事务样样整然,有序有条。一家八十多口人,长辈疼爱关怀下辈,下辈孝敬体贴长辈,没人敢违背家规。对下辈子孙的训诲,总是“以循分尽职为先”,以“不得放纵游荡,怠惰废事”为戒条。因此,后嗣都能谦恭谨慎,有的发奋读书,修养道德,努力进取,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丝毫没有沾满贪图享乐的坏习气,个个为人淳厚谦逊。

  在张勇夫妇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张鹏心存仁义,眼见母亲和乡邻常为疾病所困,立志学医,勤奋钻研医术,学成后治病救人,常为贫困病人义诊送药,“活人甚多”。

倡学兴文 造福桑梓

  崇武老一辈的人都尊称张勇为“老爹公”,不仅因其平易近人,时常到城隍庙与渔民聊天,且在于他热心公益,对家乡的文风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勇“生平雅慕儒学”,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他在府中修建了给子孙读书的书院“南邨馆”,他极力鼓励子孙读书进取,“子弟姪例得以官卷乡试”,命四个儿子“援例入国学上进之阶”。在他的重视下,张氏一族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子张鹏国学生,子张鹓太学生,钦赐副榜贡生又赐举人;子张鹗授登仕郎,后世子孙还出过多位举人、廪生等。

  崇武城东南隅古有“朝阳楼”,奉祀文教神祇文昌帝君,是城中文人儒士咏诵聚会的场所,当地人认为此处关乎崇武“文运”。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到明崇祯年间,朝阳楼已倒废,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重修。1761年,张勇捐出大量的资金,重建朝阳楼,张勇不仅捐资,还让儿子张鹏亲自监督朝阳楼的修复工作。

 

将门英烈 保家卫国 

  在张勇事迹石碑边上,还有另一方石碑,记载着张勇后裔抗日英烈张稚生事迹。

  张稚生(张勇六世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张府中厝。张稚生从小聪颖好学,20岁考入集美学校水产专业,在校期间他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1937年8月投入抗日战争。1939年到南平军政部十三补训处补充团任职,1941年调任该处装备第一团连长。是年四月,日寇侵占福州,该团奉命阻截,在大湖歼敌300多人。副团长郭志雄牺牲后,张稚生率领部队直捣指挥所,毙敌联队长,夺取大湖战役胜利。张稚生立一级战功。1944年9月底,日寇再犯福州。张稚生升任八十师二三九团一营少校营长,率领部队守卫大北岭,阻敌进犯,血战两昼夜。三十日半夜,敌人增兵强攻。张营长身先士卒与敌人殊死肉搏,到十月一日(中秋节)晨壮烈牺牲。张营长是年四十四岁,此战役惊天地泣鬼神,保住大北岭,再次粉碎日寇占领福州的图谋。张稚生爱国精神足传千古,为慰英灵,胜利后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并将大北岭更名为稚生山。

  1999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张稚生为革命烈士。而今,在张府中厝大厅上悬挂石“武宦世家”“黄浦精英”等匾额。泉州烈士纪念馆陈列着张稚生的英雄事迹,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正值张稚生诞辰100周年,张秋煌编著出版了《抗日英烈张稚生》一书。

  

【责任编辑:陈秋莹】

版权所有 中共惠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惠安县监察委员会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6028878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029号

邮箱:haxjwxj@163.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