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父子情丨从《先考行状》看林则徐家风
2019-06-17 11:41:5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清代《先考行状》(复制品)

  晚清名臣林则徐,被喻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为官清廉,爱国为民,刚正不阿。而这优秀的品质和父亲林宾日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林宾日是清嘉庆年间的岁贡生,以教读、讲学为生。1827年,林父突然染病逝世,林则徐悲痛万分,写下《先考行状》(全称《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林府君暘谷行状》)。

林则徐所撰的《先考行状》原文节选

  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深情地回忆道:“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尽管家境贫寒,但林父从未放弃对林则徐的培养。父子苦读、母女苦织,林则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思想意志大都来源于童年这个时期。贫苦的童年生活,也让他在日后身居高位时,依然保持清俭的习惯。

  一灯在壁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每天带着他去罗氏试馆教书,教导他入塾识字读书,口授四书五经。父亲十分注意因材施教,从不压抑儿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一文中回忆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对于淘气的林则徐,林父从不责骂,而是采用了温和的教育方式,对症下药。在教完课后,先让孩子痛快地玩耍一阵,再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耐心地传授知识。

林父教导林则徐读书识字

  到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了解一些社会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太早教林则徐写作,林父却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充分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而闻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在乡里,林父淡泊名利是众所周知的。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富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父为其出具保送,林父当场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他当家庭教师,林父也因他品行不端、目无法纪,遂直接拒绝。林则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不为金钱所动、正直做人的品性,在今后的为官四十年、历官十四省中,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流放边疆,都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林则徐画像

  好家风需要传承。林则徐总是效法父亲“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同其父一样,林则徐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关心儿女的学业,无论多忙,总是会抽空予以指导。这从他留下的家书中可以大致了解,他常说儿子文章有进步或者字写得好,某封信中有错字等。比如有一次,他因一封家书表扬三子林拱枢“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赘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之后却细心地发现林拱枢的文章系他人代写,便批评他懒惰,教导他“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林则徐家教家训的核心,笔者以为应当有几点,一是书香传家,二是淡泊,三是热心。这几点,在林则徐家教家训中屡屡出现。林则徐曾在书房亲书一幅“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送给子孙后代,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期望。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手书的家教对联

  甚至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林则徐还特意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教导后辈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在教育儿子处理个人仕进与服务国家的关系方面,林则徐更有深意。长子林汝舟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时,林则徐写信特别强调:“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这几句话表明了林则徐的进退之道,在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求私利,不恋权位,不顾个人利益。他年轻时接受的父教是如此,他指导儿子时又是如此,他毕生做人做官也是如此。

  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林则徐一家无疑是最好的说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纪委监委 林则徐纪念馆)

编辑:王宇霆
  版权所有 中共惠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惠安县监察委员会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6028878号-1]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