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珌在甘肃陇西任安定知县不过三年,却留下崇高声望和百姓祭葬的礼遇,这在福建众多仕外官员中是十分罕见的。
史书记载,许珌(1614-1671)字天玉,号铁堂,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清康熙四年(1665)二月,选授安定知县;六年十二月,解组卸任,却“贫不能归”;十年(1671),“客死定西”,因为无嗣,又贫不能“归榇”。当地士民对他“衔枉被谗”,寄予深切同情和哀伤,所以为他“负土成丘,立碑志焉”,还为其“置祭田,岁祀于清明之日,至今罔替”。当地“士人称其贤,至今不衰”。
许珌死后十年,其弟许瑨才知其死讯,急赴安定,欲运回其兄灵柩,见当地百姓感念许珌德政,恳请留葬,以慰去思,因而作罢。许珌友人咏其事迹,有诗曰:“十年远宦空遗骨,爱弟白头万里行。”
许珌青年时乃“不羁之士”,“性豪侈,裘马金钱,缘手立尽”,其时家境尚好。远宦甘肃安定时,许珌已年逾五十。他为官却十分严谨审慎。《定西县志》载,许珌“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寥寥数语,概括了许珌的胸襟和职志。的确许珌莅任之后,以清廉自持,公俸所得,多以济贫助学,如捐俸架桥,疏通进城道路,倡办私塾学坊,自己却略无余蓄。康熙六年(1667),时值大旱,许珌为民请命,上奏乞免岁赋,清廷不许,反而迁怒于他,将其革职。许珌在《解组后别安定父老》诗中感慨称:“坚白反见诬,廉吏不可为”,“直道故难容,三黜亦士师”。他对自己因清廉、直道而见诬、难容,甚感不满,但他最关心的还是民生疾苦,所以发出“莫为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的济民吁请。罢官后,许珌一度流寓临洮,以教书、卖字为生,后又返回安定,终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异乡。
许珌一生的传奇经历是与他的优良家风和深厚学养分不开的。他贡献于世人的也不仅是官宦生涯和清廉业绩,还有他的诗作。许家乃宋代状元、宰相许将的后裔,世代书香传承,著述继踵,许家持续有六世十二人十五种诗集传世。同时又因其家七世同居共爨,因而受到乾隆皇帝表彰,御赐手书“海国醇风”匾以示褒扬。生长于这样的家庭,加上许珌自幼聪颖善学,其诗文成就突出,而西北辽阔的疆域与淳朴的民风也影响了他。因此人们盛赞他的诗风沉雄孤峭,典雅酣畅,风流蕴藉,才调激越,风骨遒上,奇藻天发。他作诗与为人一样态度严谨,自称:“余颇磊落自喜,不肯一语寄人篱下,不肯一字拾人唾余。”(作者:卢美松,闽都文化研究会总顾问、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